知识库 |术语表|什么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

什么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

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也被称为滴滴涕,是一种合成杀虫剂,曾被广泛用于防治昆虫,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发现对鱼类和水源有害。自从美国政府禁止滴滴涕以来,不断有研究表明,人类接触滴滴涕与生殖问题和癌症之间存在联系,并被贴上了可能致癌的标签。

滴滴涕最早是在1874年发明的,当时氯醛被暴露在氯苯和硫酸中。1939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 Müller发现这种化学反应可以用作杀虫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用来防御虱子、跳蚤和蚊子,以及斑疹伤寒、鼠疫、疟疾和黄热病的携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滴滴涕继续在农场被用作杀虫剂。

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农业部开始管制和禁止滴滴涕,理由是有证据表明这种杀虫剂有毒性的副作用。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呼吁加强对杀虫剂的监管。1972年,新成立的环境保护局颁布了一项对滴滴涕的禁令,发现滴滴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超过了滴滴涕所能带来的任何好处。

---

其他来源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DDT”。百科全书。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DDT。2016年7月28日通过

美国环境保护署。滴滴涕的简史和现状美国环境保护署。https://www.epa.gov/ingredients-used-pesticide-products/ddt-brief-history-and-status。2016年7月27日生效